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六章 拨乱未必反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六章 拨乱未必反正(2 / 7)

序,与当年辽人南下时情景看起来有几分类似。

李纲以澶渊之盟旧事上书,实际是建议皇帝派大军驱逐行动拖拖拉拉的同军,必要时打几场反攻,如果能够趁机夺回失地那自然再好不过。

同军这次入侵来势极为凶猛,眼看就要攻破大宋国都临安城,赵桓冒险出城见了徐泽一面,才乞求对方放过自己一马。

现在,局面占优的正乾皇帝主动撤军,赵桓好不容易才松了一口气,打心底里不愿再招惹强大的同军。

两国议和之后,其人便听取了部分臣子的建议,下诏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追赠司马光太师、张商英太保,并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

此诏绝非小事,而是对道君二十多年残酷打压正派士大夫的拨乱反正,代表着大宋朝政将要再次由新到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极为强烈的政治信号。

诏令一下,众多正派臣子就争相上表为皇帝歌功颂德。

同军尚未退去,赵桓便被臣子们捧到了挽救江山社稷和百年国运的神坛。

其实,赵官家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

其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家老子信用新党开启党禁,才致大宋江山残破到如今这一步,也让朝野内外对他骂声一片。

既然新党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那便让旧党再次出来执政。

亲贤臣远小人能不能治好国,暂时不知道,但至少能让他落个“好皇帝”的名声。

其实,绝大部分能力超群抱负远大的君主并不在乎臣子们对自己的评价。

君与臣,本就是对立又合作的主从关系,君主的抱负应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功业,而非非狗屁不是的士林舆论。

但对赵桓这等根基浅薄的又缺乏政治手腕的皇帝来说,士林舆论就非常重要。

没有“真正的贤臣”支持,一帮尚未出仕的太学生就能以舆论裹挟民意,对其指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