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一百八十六章 促进的纺织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六章 促进的纺织业(2 / 6)

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

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

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无论后世部分人,如何根据字面来解读成等级,也无论唐宋明如何脱变,至少管仲的原意,并不是分贵贱。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到了明朝时,士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官老爷。

所以明末的西方传教士,把大明称为理想国。

但这是因为社会的地位导致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划分,就跟富人有小三的现象,总不能因此解读成社会支持小三。

朱棣认为作为统治者,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而对老大的做法产生不满。

“大明农户太多了。”朱高炽轻声说道。

大明的城市人口,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足百分之十。

英国靠着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繁荣,支撑起了工业革命诞生的市场。

那么如何用一代人走完工业革命,首先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绕不过的问题。

英国自下而上,自然发展出来的果实,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自上而下,需要高超的手腕,一般人玩不转。

既要发展工业,又要刺激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者离不开。

后世七八到八八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从一百五十万个变为一千八百九十万个,为工业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