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公务员> 第六十九章 太平钢铁报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九章 太平钢铁报告(2 / 4)

何夕原本设计的钢炉,也大了一圈。变成了真正的高炉。产钢的效率与质量也稳定下来了。但是具体长期运行,一台钢炉能够稳定运行多长时间。或者,年产量能有多少。这还不确定。

但这不妨碍,何夕进行规划。

何夕规定铁厂,是绵延几十里的长条状。中间就是马鞍山铁矿出山的那一条水道。以这一条水道为中心,周围全部都是铁炉。从山中运铁矿,从长江上采购煤,通过这一条专用水道连接。各种铁炉钢炉,最少有一两百座。未来产出多少,何夕不确定。毕竟稳定产出,是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之上。

煤这一大项,何夕还没有搞定。

但是一年千万斤生铁产出,是必须的。

何夕这已经是往少里算了,是基本的。甚至在何夕看来,真要一切顺利,一年产出十万吨,在后世也不多大的铁厂。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不一般了。因为这个铁厂最少需要数万人之多。毕竟在古代机械不多。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力上的。人多力量大,绝非虚言。这也是为什么何夕要将铁厂沿着河道修建的。甚至要先修缮这一条几十里长的小河。因为水运是最方便,最节省人力物力的。

数万人的铁厂,在朱元璋这边就不得了了。

首先人数,要知道,这个时代大明上下不过六千多万人。很多人大概没有这个概念。要知道大明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都不会超过十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毕竟朱元璋下令调查的。人数即便有差距,大抵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丁没有算进去。也差不了多少的。可以说,一个铁厂所需要的人丁,就已经是一个县所有人了。

还有铁厂所需要的场地。

古代的很多县城,都是三里之郭,五里之城。也就是周长十余里的小城,放在后世,未必有一些小区大。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