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乾隆四十八年> 第五百章 希望的田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章 希望的田野(5 / 7)

喝了两瓶伏特加的马尔托夫红着脸对年轻人抱怨道:“那些老爷,官老爷们根本不知道这一地区伏特加的销售总量......年轻人,到底卖了多少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年轻人点点头道:“也就是说,酒税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们这些包税商。”

“说的太对了!年轻人,干一杯!”

从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叶尼塞斯克跟其他沙俄地区一样,基本上是以酒类零售包税为主。各地区每四年进行一次竞标,于是包税商们就拥有了某一地区的酒类零售垄断权。

酒类零售的包税模式,促使包税商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一方面不择手段的扩大伏特加的销售量,另一方面则或明或暗的提高伏特加酒的价格。对于政府而言,这种模式固然大大降低了酒税征收所需要的行政成本,但随着伏特加销量的不断增加,政府也失去了对酒类销售的利润及其社会影响的控制。

也就是说,由于沙俄政府缺钱,由此促进了酒类包税制的发展;而对于酒类销售行为缺乏控制,导致普通俄罗斯人渐渐变得贪杯。

所以话说回来,俄罗斯人其实并不是天生就爱喝伏特加。不是说生活在高寒地区就一定喜欢酒,获取足够的食物才是第一位的。在连粮食都不够吃的时代,用粮食酿的酒只能是奢侈品。早期俄罗斯人即便是喝酒,也只是喝啤酒和蜂蜜酒。

酒税包税制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与其相关的严重的腐败现象。比如沙俄政府规定,包税商必须销售标准烈度为四十度的伏特加,同时要求每桶的售价是三卢布。

而身为前包税商的马尔托夫告诉年轻人,一桶伏特加的成本价至少得是4.4卢布,再加上自己的运营成本,每桶伏特加至少卖5~6卢布,他才不至于亏本。

在这种情况之下,沙俄治下的包税商们要么就给酒掺假兑水,或是提高售价,要么就是向政府官员行贿。所以沙俄的包税体制已经成了“制度性的腐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