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水浒新秩序> 第四十四章 一切早已注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四章 一切早已注定(2 / 7)

给“百姓”,并没有处置陈东上书所列“六贼”中的任何一人。

效果却格外好,当即赢得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不只“倒道派”。

表面看,是天下人看到了新君不同于旧皇,确有革除天下积弊的大决心,大宋中兴有望,而自觉为其造势。

实际却是另有隐情。

无论从哪方面讲,赵佶都是昏君无疑。

但昏君也分很多种,他就是那种智商极高且志向远大的昏君。

没错,教主道君皇帝很有志向。

其人登基后,选用的第一个年号为“靖中建国”,本意就是努力化解新旧党争,营造上下一心的局面,以统合力量振兴大宋。

只是,这个年号仅用了一年,就换成了“崇宁”。

不再求靖中,只想崇宁,很直观地反映了赵佶治国理念上的转变。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赵佶亲政一年多,驱逐了权相章惇,启用韩忠彦、曾布等人,基本稳定了政局,欲要有所作为。

但放眼大宋,却是一副行将就木的烂摊子,根本无法承载其人的勃勃雄心。

大宋脱胎于混乱的五代,本就先天不足。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后世视为宽和典范,但其本质却是皇帝以富贵爵禄收购军头们手中的兵权。

换句话说,就是掌兵重将们“自废武功”,再不能重复“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五代历史,赵匡胤则给予他们不用打打杀杀也能富贵数代的特权。

得国过易,建国的过程中又缺乏“战斗性”,便使得大宋接受了五代遗留的诸多社会矛盾。

而赵匡胤的继承者们除了神宗赵顼和道君赵佶两个另类外,其余人皆充分继承了太祖皇帝“宽和”的性子,不断向特定的群体让渡国家利益。

最终,打造出了历代以来独此一份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