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水浒新秩序> 第三十章 不惧一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章 不惧一战(2 / 7)

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请求大同朝廷册封自己为衍圣公。

大宋册封的衍圣公孔端友才逃到临安,其弟孔端操就如此做,实在过于急色,不符合儒家“尊尊亲亲”的宗法之仪。

更关键的问题是请求了也没用,大同朝廷绝对不会答应此事。

大同帝国尚处于开拓期,还没有到大封功臣的时候。

牛皋、武松、李逵、赵遹、宗泽等开国元勋都没有享受公侯之封前,正乾皇帝绝不可能先封没有尺寸之功的孔氏,哪怕他们是孔圣之后。

孔端操分析了大同帝国的规矩,认为抑制大族是大同的既定国策,孔氏在仙源县的势力已极,短期内得不到册封不说,还有可能会被大同官府逼着分宗迁徙。

这些年来,南北易姓的大族何止百家,孔氏既然无功于大同,凭什么要求特殊?

孔氏子孙的身份么?

原本可能还有一点用,但孔端友派人私下了解大同的接收条件后又逃到临安,等于是公开打徐泽的脸,孔氏不因此受到正乾皇帝的迁怒都要烧高香了。

想明白这一切后,孔端友不敢奢望衍圣公之封,只能退而求其次,思考如何尽力保住孔氏在仙源县的利益。

不过,这一“卑微”的想法也很难实现。

正乾皇帝虽然愿意接受孔氏的投效,还安排官员召见了孔端操,但自始至终,大同朝廷都没有给孔氏任何承诺。

反倒是提了孔氏须建立本身地位相匹配功劳的要求,还暗示了一条“明路”——撰写《孔子改制考》。

正是这条明“明路”让衍圣公孔端友意识到正乾皇帝的险恶用心,立即带着先祖的文化传承仓惶出逃,而将家族血脉传承的重任甩给了胞弟端操。

孔端操的见识和手段虽然不如孔端友,却也不是蠢笨之人,同样不敢走这条大伤家族根基的路。

要想保住孔氏在仙源县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