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3 / 4)

展水平的。

比如京东地区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学校普及程度最高,学生基数最大,符合初试条件者也最多,过“初试线”的士子最多便不足为奇。

再如辽东人口虽少,但纳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这片人文荒漠推广教育比京东的阻力还小,虽是辽地,却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这个比率,也很正常。

而润、迁、来、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动荡,文教不兴,根本就是来凑数的。

其实,这个数据中间还有“南北易姓”,大量京东、河北大族迁徙北地,为该地带去读书子弟的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各地录取比率的悬殊还会更夸张。

站在士子们的角度,要是还在旧朝,很多人根本就没机会入围,现在好歹能通过初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徐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还是那句话,举办科举是为了用尽量公平的方式选择帝国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人搭建晋升之阶。

京东路科举状元肯定比初试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会读书,但论对北疆的了解和对边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则远远不如后者。

民智未开、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哪里会考试的人多,通常也意味着该地的在帝国朝野中的“嗓门”最大。

在交通落后乡土观念盛行的当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贯扎堆,绝非王朝之福。

轻则影响帝国的大政方向,重则结党营私,甚至架空皇权。

而庙堂之外,文教兴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书立说操纵舆论。

帝国若是没有合理的选才机制,长期唯考试分数“公平”选才,就会使得科举兴盛的路州进入朝堂的人才越来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兴的边地则会被逐渐边缘化,削减国防开支、抛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