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3 / 4)

,养的猪肥,就是比别人有学问。

再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记录下来,这人也比别人有学问……

人类在不断演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分科越来越精细,对“学问”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玄。

但本质始终没变,只有有益于文明发展方向的知识,才是真学问。

学问也有保质期,必须与时俱进。

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为何多年以后,仅剩下儒、法、道等寥寥数家?

不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了很多学派的书,坑的也不光是儒生),也不是独尊儒术。

虽然这些事确实与百家衰落有一定的关系,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家”不能与时俱进,解决不了时代问题。

孔子教化弟子三千,周游列国十四年,其学问却始终不得诸侯采用。

反倒是其人离世多年后,儒家才登堂入室,并逐渐一家独大。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什么“仁”,而是由其徒子徒孙改造后的“儒”符合了时代需求。

春秋战国之时,乃是大争之世,能够让本国变强,力压他国的理论,才是各国所需要。

所以主张“仁”的儒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就算门人再多,表现再优秀,顶多被人利用,却无法被人真正采用。

而秦汉之后,天下一统,庞大的国土,持续的叛乱,维护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维持上下尊卑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儒家才有了市场。

而确保王朝大一统,避免思想混乱,就必然要求罢黜百家。

仅此而已。

赵宋是自古以来儒家的巅峰(当时确实是),却解决不了国家积弱积贫的问题。

并非是儒家不努力,儒家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努力过度了。

而是闻道有先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