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我的师长冯天魁>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什么居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什么居心?(2 / 4)

织就汇寄来银元57000多两,国币7万多元。

全面抗战开始后,南洋侨胞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共推陈嘉庚任主席,统一领导南洋各国对祖国捐赠款物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各地华侨向国内汇款平均每月达2500万元。

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仅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交给国民政府的捐款数就有4亿元左右,相当于当时抗战经费的三分之一。

捐款是最直接支援抗战的方式,海外华侨同时还认购国债。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发行过多期国债,其中第一期救国公债就达5亿元。

购买者半数以上为海外侨胞。

其中,缅甸专门成立了150人的缅甸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部分侨商变卖了仰光安溪会馆、南安工等会所产业购买救国公债。

抗战胜利后,这批国债不少并没有兑现。

有学者统计,1937至1939年间华侨购买国债达11亿元,占这段时期发行国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侨汇是华侨汇给国内亲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的赡养费。

侨汇的数额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分水岭,之前平均每年约3亿元左右,之后随着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华侨亲人退入后方,侨汇数额剧增,1938年6亿元,1939年约12亿元,1940年15亿元,1941年约20亿元。

要知道这时候国民政府政府发行的法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这些侨汇所发挥的作用比其实际价值更大。整个抗战期间的侨汇收入,既弥补了中国的贸易逆差,还被作为发行纸币的基金,起到了稳定战时经济的作用。

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来之我国财政》一文中说:“我国抗战已三年有半,财政金融基础仍异常巩固。”他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海外华侨有大宗汇款回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