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晚清帝国风云3·火烧圆明园> 置之死地而后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置之死地而后生(3 / 4)

虹桥、徐家汇、新桥一带展开搏杀,史称虹桥之战。

淮军到沪两个月,未曾痛快地打过一仗,可谓是养精蓄锐,待势而发。相比之下,太平军连战疲乏且扎营未定,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显得非常被动。更重要的是李秀成所部数量虽多,但除核心主力外,其余各部多以江苏、浙江、江西人为主,打仗并不特别勇悍,在阵亡千余人后,即大败溃退。次日,程学启乘胜进克泗泾,李秀成被迫解除对松江的围困,退兵苏州。

虹桥之战是淮军在没有洋兵协助下所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战前李鸿章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只是因为军情危急才不得不“跃马独出”,他本人也“不作生还之想”,准备随时战死沙场。最终的结果令李鸿章喜出望外,在写给曾国藩的报捷信中,他显得踌躇满志:“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立,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李鸿章在信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其词。当初淮军刚到上海时,因衣帽粗陋,外表土里土气而曾遭到洋人的讥笑。李鸿章激励部属道:“兵贵能战,岂在华美?等他们亲眼看到我们打胜仗,看法自然会改变。”虹桥之战后,洋人的态度果然大变,洋兵见到淮军士兵时无不礼敬有加,何伯更是亲自到淮军营中拜访李鸿章,并且再无任何居高临下的言辞和神色。

接到李鸿章的报捷信,曾国藩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他在回信中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对李鸿章说:“以前我看你写字,就认为你命中必贵。胡文忠(胡林翼)擅长相人之术,他也说你‘君必贵’。现在一看,果不其然!”

一般认为,李秀成在松江的不战而退,乃是因为天王洪秀全催逼之故,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真正退兵其实是在虹桥一战之后,换句话说,如果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取胜,他很可能不顾天王的命令,继续坚持进攻松江和上海。

李秀成虽然暂时放弃了对上海的进攻,但在虹桥之战后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