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撒手锏(2 / 3)

丰收回成命,有的话说得颇为尖刻刺耳,完全可以视为唐突无礼、无视纲常的表现。

如果放在以前,如此不顾忌讳的大臣极有可能人头落地,流放边疆或送到宁古塔为奴都算是轻的。可现在不同了,自从“巡幸木兰”的面纱被无情揭开后,咸丰好像被扒光了衣服一样,里里外外都被别人看得透透的,他确实无话可以反驳,更不用说对直言的大臣追加处分了。

皇帝的威信一落千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装傻充愣,将奏疏全部“留中不报”,但这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大臣们的勇气。1860年9月11日,群臣再次会衔上疏,这次他们使上了撒手锏。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将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并在契丹援助下灭掉后唐,自己做了皇帝。到了宋代有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掠北上,金人又将张邦昌推到前面做了皇帝。

群臣在上疏中将这些例子举出来,分析说咸丰北巡后,英法需要找到政权满足他们的要求,必然会另立一人做皇帝,就犹如历史上契丹立石敬瑭、金人立张邦昌一样,到时不仅咸丰自己的皇位不保,就是大清帝国两百多年的基业亦将毁于一旦,“皇上何以对列圣在天之灵乎?”

大臣们的这些奏疏不但是讲历史,更是在影射现实。那年咸丰与恭亲王奕訢兄弟失和,奕訢被逐出军机处后遭到闲置,从此郁郁不得志。前往天津谈判的桂良是奕訢的岳父,这些大臣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桂良、奕訢和额尔金联系起来,认为额尔金以咸丰违约失信为由,又乘机将咸丰赶下皇位,令奕訢继之的意图,而奕訢也很可能成为石敬瑭、张邦昌的翻版。

除了会衔上疏外,工部尚书彭蕴章、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分别单衔上奏,语调一个比一个激烈,不是“国君死社稷,上欲何往?”,就是“上何以面对祖宗?何以面对臣民?”,他们还要求咸丰当机立断,将“误国诸臣”予以罢斥。所谓“误国诸臣”,暗指的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