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镇山之宝(1 / 3)

倭仁为什么能够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呢?原来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写每天记,白天的每一件事甚至是一个念头都不放过,然后再对照理学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批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狠抓自己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闪念”。

曾国藩照这个方法苦修。可他也是个吃五谷杂粮的凡人,平时也会骄傲,也会冲动,包括看到漂亮女人,也免不了会偷着瞄上几眼,而这些都是事后必须反省的罪过。

曾国藩把日记送交倭仁批阅。倭仁看过之后,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弟,你要想上个境界,就得脱胎换骨,重换一个人啊!”曾国藩悚然汗下,无地自容。

除倭仁外,曾国藩还曾拜另一位以学问见长的理学大家唐鉴为师。倭仁、唐鉴虽然学问深厚,但事功方面都没有做出什么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这缘于他们或只注重自我精神修炼,或只专治古学,不问时事。曾国藩则不一样,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暂时无能力左右时政,但始终没有忘记审察大势和研究国计民生。比如唐鉴告诉他,为学有三个门径,曰“义理、考核、文章”,此外还有一个是经济之学,大致相当于陶澍、林则徐、魏源等人研究过的实学。当时实学还被包括在义理里面,算不上一个大门径。曾国藩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经济单独列了出来,使实学走向经世实学,成为他继理学精神之外,赖以开创事业的另一镇山之宝。

学术之目的在于致用,至此,曾国藩已经完全具备了能力,只等命运的召唤。

1852年7月,四十二岁的曾国藩被钦点为江西乡试正主考。自离家赴京,他已经十四年没有回去了,于是赶紧向皇帝请假,请求在乡试结束后能让他顺道回老家探望父母。

9月,尚未归家的曾国藩忽然听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这让他既吃惊又悲痛,急忙穿上孝服,乘小舟溯江西上。

在路上,曾国藩就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